(楚天金报) (记者赵飞 实习生宋锐)“相信我,无论任务难度多大,我都能完成!”“那好,请你就我们刚才聊的项目,简单谈谈想法?”“这个……太仓促了,我暂时还没想好……”
昨日上午,在华中师大校友专场招聘会现场,亲自前来招聘的英国关键词国际(公司)中国区CEO王恺,正在对一名前来应聘的女生进行面试。
叹:开场白千篇一律
“刚才你也听到了,我一上午面试了50多名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像她那么自信,可一谈到具体的项目,就都没了下文。”接待完那名女生,王恺苦笑着对记者说:盲目自信和千篇一律的求职方法,令他对这些毕业生很失望。
王恺说,他9年前毕业于华师,后赴英国公派留学直至取得博士学位,在英国参与创建并担任了这家公司的CEO,此次参加母校招聘会,也是该公司在国内的首场招聘活动。
“我们此次主要招聘具有营销能力的业务人员,只要英语口语好,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就行了,没想到这也成了‘高门槛’”,王恺说,昨日前来应聘的除了本科生外,也不乏名校硕士,他会花上十来分钟,与每名求职者进行英语交流,但越谈越失望。
而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千篇一律的面试开场白,则令王恺颇为奇怪:“来的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先用英语报姓名、专业、学校,然后便介绍自己的大学获奖情况,听得我耳朵都起茧了。”
他哭笑不得地说,后来找学生一问方知,原来他们都是在学校就业指导课上,严格按老师介绍的求职面试步骤来应聘的,居然无一人有自己的“个性化”开场白,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求职目的不明确,缺乏创新及探索精神。
忧:目标不明成“通病”
另一个令他觉得奇怪的,就是一些来应聘的大学生似乎在递简历前,根本不看他竖在旁边的招聘通知。
不少前来应聘的毕业生,连招聘通知上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甚至还有音乐、护理学等毫不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前来应聘。“可见,他们在求职前并未想好自己将来究竟想干哪一行”,王恺说,回想自己当年那一届同学,在毕业前多数便已订立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很多同学后来就是奔着这个目标一步步奋斗,并最终成功在相关行业站稳脚跟的。
“求职前应先明白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自己更适合干哪一行。”看到旁听的求职学生一头雾水的模样,王恺欲言又止,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
昨日,在华中师大校友专场招聘会的现场,记者发现不少招聘台前,几乎都上演着两代大学生的对话。部分与会的成功校友表示,就业目标不明确,求职择岗时不懂“扬长避短”,是毕业生求职中的“通病”。
楚天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