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打造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传媒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突破
“这简直就是一个完全企业版的校园媒体集团!”创建了世界上首个媒体融合实验室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迈克尔•麦金教授,在了解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媒体融合实验室的模块设置后禁不住惊叹。
斥资近700万元、取名“未来”的媒体融合实验室近日在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建成并投入日常教学。
记者了解到,该院新传媒系自2006年在国内首开“媒体融合”专业方向后,历时一年规划论证,建成了全真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室。刚进入该实验室学习的二年级学生王龙说,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真的使课堂变成了“媒体”,动手能力和复合型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作为一个新传媒人,“确实很爽”。
课堂成“媒体”
记者了解到,相比传统式教学,该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操作平台。学生的身份是记者,教师的角色成了主编或者发稿人。“记者”的作业和“主编”的批改、发布融入了全真环境下的多媒体运营流程。除模拟操作外,还直接与媒体间进行项目合作,实际开展媒体实践工作。据悉,该系已与教育在线网站、第九社区网站、万得资讯等进行了深度合作,实验室正式运营后,每天要播出一档新闻节目,每周有访谈类节目,与纸媒合作建立的网络线索监控监测中心也将陆续推出成型的信息产品。
据实验室负责人透露,在战略合作伙伴北大方正公司的支持下,他们开发了基于全媒体资源库的多种媒体业态融合管理系统,使网站、音视频、掌上媒体及传统纸媒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流程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发布与运营,而不再是过去各自独立的实验室。
实验室成了新课堂,学生除了学习目前高校既有的知识内容外,还包括新技术环境中面临的新技能要求,在学校里就能实现大部分实习实践任务。其多媒体的融合水平,甚至超过了一般媒体。
教学生态变化
“以前老师布置作业一般都要求我们交打印稿或发到他们的邮箱,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作业提交与批改系统,在老师指导下评析或参看其他同学作品,非常方便。老师只要进入系统,就可以和众多同学进行互动。提交的作业也不再只限单篇文章了,报纸的版面、杂志的专辑、音视频文件、网页或掌上媒体都可通过系统作业库提交。感觉特别好。”刚从实验室出来的大一新生王典说。
当然,新技术平台的使用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师”身份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在未来的教学中,他们可能同时也是“总编”或者“制片人”,也要熟练使用这个平台下几乎所有的系统。
目前在新传媒系教授社会学和金融学课程的教师刘重杰认为,这样的全真环境,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数据库成“心脏”
据悉,金陵学院的全媒体融合实验室平台依托互联网,实现了教学和业界跨区域的联动。
校外导师可以远程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而全媒体资源库也可记录下师生间的交流信息。
全媒体资源库是媒体融合实验室的核心。在教育领域,数据库的创建和应用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我们在未来实验室可以看到,师生既可以享受到公众信息数据的“巨库”,又可以构建自己个性化的私人“微库”。
“全媒体资源库不仅可以记录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还能将所记录的文件按照预设加以分类,为数据分析提供基础。学生的实践有了充足的素材,教师也可以根据数据库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一数据库还可以跟踪记录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并为学生建立动态档案。”网络新闻课的教师李兰告诉记者。
数据库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有效参考,所有参与实践的成绩将纳入考评体系,用人单位可以了解到学生四年来的能力情况。而数据库所存留的资料,也给未来的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案例。
技术的推动
“这确实在业界也是最先进的全媒体生产、管理和发布系统”,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彤认为,“其实业界在媒体融合方面的探索受到很多现实制约,往往花了很多钱却交了学费,一旦应用环节出问题还影响生产,有一定的盲目性。高校则拥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因此媒体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应该是方向。”中国人民大学等多家参会高校参会嘉宾则表示,高校也要引入高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使自己始终走在技术的前沿,或许是应用型学科的一种趋势。
技术的推动甚至先导无疑已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突出标志。但是新闻本身遵循的准则与价值观依然是该院新传媒系的核心理念。“技术平台为专业主义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记者在该系看到,忙碌的学生面对超出他们邻系同窗若干倍的学习量仍兴致盎然,“忙多了,但很有意思。”老师的评价是,在实验室锻炼过的学生,“进步神速”。
有专家指出,这种站在产业前沿建设的探索性媒体融合实验室,或将推动高校新闻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