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管理措施的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然而,在“八仙 过海,各显神通”的人才市场上,仍有一些人在故弄玄虚甚至作假,招聘广告也是鱼目混珠真伪难辨,使得不少应聘者上当受骗。这些行径给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隐患。
安徽省阜阳市人才市场上,最近有一家报社急招记者5名。当应聘人填过表后,招 聘者才说明还要交100名报名制证费,另外缴纳1000元的合同保证金,每月还得为报社创收2000元后才有基本工资。据调查,这一家的招聘广告说只招5名记者,其实参加应聘报名的有近200人,先后有20多人交了合同保证金,如此便可敛聚近5万元钱财。而这家报社竟是借某新闻单位的牌子,通过中介公司非法创办的小报。
一家合资企业的分公司在某市的招聘广告是:因业务需要急招业务代表和商务代表 20名,月工资为1200至1500元,另加提成和奖金,其它待遇另计。优厚的条件吸引来不少下岗职工,他们经过一番岗前“培训”后,按照这家公司公布的运行方式,每人先交300元买一张公司提供的“金卡”,然后再去推销此卡,销一张卡可提成20%,所谓的月工资也是要以推销15张金卡为前提,并且需自己先买下一张卡,待到应聘者恍然大悟时,那300元已进入公司的钱袋。
不少经历多次应聘活动的人,常常无奈地说:“这回又当了一次分母。”恰恰是一 些企业和商家,抓住人们急于求职的心理,少花钱多办事,把招聘场所当作宣传站。
一位学建筑装潢设计的高材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建筑集团下属公司,几经周 折感到无用武之地。最近,他通过招聘启示得知某综合房产公司要到西部去发展,欲招驻地经理一名,但必先制定出方案并设计出几栋适合西部环境的楼房。这个高材生以为遇到了机遇,夜以继日赶制出设计方案和图纸去应聘,方案被这家公司留下审核,让他在家等候消息。不久,这位高材生在一个洽谈会上又发现了这家公司,而公司展示开发方案竟与自己的应聘方案相同。据了解,一些公司就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招聘的幌子下借脑发财,借鸡下蛋。
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的建立,本来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是由于在发展 过程中,相关制度和措施有待改进,保证求职者和招聘单位权益的法律环境有待完善。因此,面对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招聘活动,应聘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信“承诺”,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管理,为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