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找个翻译都难
1981年,第一批9家外企通过审批成为正式在沪常驻代表机构。1984年,上海市对外服务公司成立,开始为个人进入外企工作敞开门户。到2004年8月,上海外服成立20周年,上海的外企雇员也走过了将近20个年头……
骑着自行车招聘翻译
上海市对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家栋回忆道:“当时我担任人事干部,外商求上门来了,可我们手里根本没有雇员名单。以为一千万人口的大上海,找几个懂外语的易如反掌,那就大错特错了。十年浩劫,国内外语人才奇缺,加上不借不调不放人的‘人才部门所有制’,我们真是大海捞针!”
这番“搜猎”工作还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外服的员工骑着一辆“老坦克”,一头扎进大街小巷,费尽口舌,才终于在一家街道工厂里,“捞”到一个自学外语成才的青年庄顺山,如获至宝!可人家厂里死活不肯放,找有关负责人,被婉言谢绝;再找,又被谢绝;第三次去,干脆被挡驾。又找区政府、找街道、找区工会、找集体企业管理办……跑得昏天黑地,讲得口干舌燥,整整耗了两个月,最后是厂里登报除名,庄顺山砸了那时无比金贵的铁饭碗,这才为外商解决了一个“流动”出来的雇员。
老板是“阶级敌人”?
80年代跟外商企业老板打交道的人有一句名言:我和你只能做朋友,不能称同志。
奚振鑫是当年外服早期的员工之一,当时他去一家澳大利亚公司驻沪办事处面试,一听外资老板说参加过朝鲜战争,和我们打过仗,当即吓出一身冷汗。当时还有阶级斗争的余温,谁都会怕。被录用的奚振鑫从不和外商闲聊天,“界限”分明。
不光是他,当时管理外服第一批雇员的,是专门指定的派出所,而且特地由两位所长共同亲自主持,警惕性之高,可见一斑。当时雇员从外商那儿拿工资,一律不要年终双薪,合同上写明每年加工资不得超过5%,那时叫做不要外国老板的恩赐,这一条外商很久没能想明白。
出国培训还要特批
现任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的Mark,1986年大学才毕业一年,就被推荐进入一家合资公司。1989年被派到美国去培训,算是较早得以享受出国培训福利的小部分人之一。
据他回忆,当时能进外企的人少,门槛也高,有人还得动用“关系”才能进去,因此,能在外企工作是一件挺了不得的事情———除了工资高,还经常会有免费出国培训的机会。
不过,出国也不是说去就去,当时有严格的审批程序。Mark告诉记者,最早的时候,即使外商主动让员工免费出国培训,都要经过外经贸委批准。到了现在,出国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了,经过的手续也很简单。而且,即使出去了,不少海归还纷纷抢着回国发展,上海的生活条件和发展前景已经不输给任何国外的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