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速读
3至5月,是昆明求职市场的年度求职高峰。作为目前市场的求职主流的“80后”们,此时正如过江之鲫,在职场上再筑新巢。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80后”的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的3个月内流失率非常大,可达60%—80%。”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主人公哈姆莱特最著名的独白。或许这句话有些残酷,不过,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市场经济早已撕去了人们温情脉脉的面纱,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越来越无处不在地主宰着我们的生活。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残酷的青春或许更能锤炼出一颗百折不挠的心。
想想吴士宏吧,从进入IBM公司做一个普通的蓝领到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踏实的人生却充满了精彩。其实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条金光大道,只是看你如何踏上征程。
人才市场:“80后”易以片面心态看待求职
昆明人才市场副主任辛继龙分析:从目前昆明人才市场反映的情况看,“80后”在求职过程中充满朝气,心中有理想,并把自我价值的实现看得很重。但大多数“80后”在求职时还是体现出思考问题的片面,学历和证书难以学以致用,或是没有真正了解企业的招聘需求。比如,很多企业在市场内招聘,除了学历和证书外,还要进一步通过面试和试用期来确定合适人选,综合考查求职者的品德、生活能力以及工作方法,其中工作方法中包含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怎样结合岗位学以致用,很多年轻人在面试初期看到竞争者的学历、经验如何强,就主动退出竞争行列,或在进入试用期阶段就以为万事大吉,结果种种弊端在工作过程中暴露无遗。
辛继龙还谈到,“80后”的一个共性就是崇尚个性,这本不是坏事,关键在体现个性时,还应考虑到与同事的相处之道、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否想过自身行为的出发点要以企业的发展为前提,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好,怎会得到“成功”的青睐,很多人还抱怨,为什么同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出来的学生,他就能在工作中春风得意,而我却这么“背”。说这种话的人,一定还没有客观评价过自己。
“80后”有话要说:没工作何来经验?
“似乎每一家企业都要工作经验,不过还好,我有一年的工作经验。”24岁的陈涛对记者说,“想当初大学刚毕业时,先要忙着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当有了行业经验时再跳槽就容易得多,我这一年的工作经验成为我选择企业的重要砝码。很多企业评价这样的跳槽行为是工作不踏实的表现,而我却认为是现实社会‘逼’着我们这样走,毕业生大多不可能有工作经验,当有了工作经验自然向往更好的岗位。”
1983年出生的小莉,今年将毕业于云南某知名大学会计电算化专业,她对记者说:“单位在招人的时候,要求是有一二年的工作经验,我所学的专业确实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但还没毕业的我无从获取这么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实习过程中,发现学校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根本不能在工作上独当一面,拿最常用的点钞来说,学校并没有进行专门培训。而像填写凭证、做账等事务根本上不了手,总出现问题。很多人在说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时,我感觉很委屈,真是我们自身出了问题,还是学校的培养出问题呢?我只好先随便找份工作就业,边干边学。”
张凌目前在昆明某广告印务公司做设计,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他已是求职场的熟客,他对记者说,除了需要工作经验外,很多企业在招聘时对薪酬待遇说得过于模糊令新人难以有归属感,“对方很难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们却忽略了,对于刚进社会打拼的我们,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生存问题。”
现象
80后工作心态不稳定
昆明凝创智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营销经理罗雪菱告诉记者:“本公司新员工在进入企业的3个月内流失率非常大,试用期间新员工的流失率达60%—80%,这反映出他们极不稳定的工作心态。”罗雪菱评价,80后的年轻人在待人接物、人际交往问题上总以自我为中心,不把企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平日工作心态飘忽,工作状态落不在实处;遇事不愿承担责任,不能及时果断地处理好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弱。”
云南木水花旅游文化城总经办主任成爱丽评价“80后”员工时说:“做基层不愿意,总把自己的角色看得过于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工作稳定性差,才工作几个月就自认为具备了足够的行业经验,进而选择跳槽。他们每次刚进入工作岗位时都表现得特积极,但一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弃,对工作环境和条件挑剔。”
云南辰融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龙云芬认为:“刚走出校园的员工,学习能力很强,但他们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在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就开始抱怨工资低,如不能满足就跳槽。这样的心态应该评价为‘一瓶不满半瓶摇’,没有认识到自己还欠缺很多行业知识与经验,所以跳槽后也很容易受挫。”
企业对80后评价
优点:基本素质高、学习能力强、视野开阔、视角现代。
缺点:心态浮躁、欠责任感、欠勤奋。
记者手记
扎根汲取而后闪现光芒
如果以《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准,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这就意味着我国约有2亿多人口已经涌入或者正在涌入社会,成为新一轮的职场生力军。
社会上对“80后”在工作方面的负面评价,似乎都针对他们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任何时代的成长都要经历青涩,只是在目前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人才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客观上要求“80后”不能有太多时间去试验哪条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路,不能像“60后”、“70后”那样,环境可以让他们慢慢成长。
一棵树的生长要先扎根,而后要靠自己的努力汲取营养。
平凡或是伟大、顺利或是坎坷、快乐或是痛苦,各种人生滋味,“80后”的人都将开始在切实的体验中慢慢感悟、消化,一如他们的前辈。每个时代的人都将成为社会的主角,80后也必将通过积累,爆发力量,闪现光芒。实习记者尚耀东
对策
大学教授:建立就业危机感与专业意识
云南财经大学新闻系尹雯老师:企业要求“工作经验”,认为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轨,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目前各大学校都是主抓教学,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要有个渐进过程,虽然很多院校都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学生实习基地,但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企事业单位提供岗位少,举个例子,本校这届新闻系有103个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实习岗位;二是学生不懂得为人处事,个别学生连基本礼貌都没有,实习完连声“谢谢”都不会对实习老师说。大部分学生在去实习之前,信誓旦旦保证自己会怎样努力,可去了没几天就厌倦了,还抱怨只能干些跑腿的活,没发挥空间,侧面表现出他们吃苦精神差,这样一来,合作的企业也越来越少。
学生自己不能单纯地把实习当做工作经验的唯一获取途径,应该从入校时就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意识,把人际关系的沟通、所学的专业内容系统地联系起来,为未来的就业增加砝码,而不是最后找的工作跟自己专业根本不沾边,白白浪费了4年时间。另外,不要总到了毕业前夕才着急自己工作的事,要从进校那一刻起就建立就业危机感,平时多利用节假日来检验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良性的知识积累过程,这样就不会出现上岗了才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存在很多漏洞。
企业:没工作经验的员工更好培养
昆明凝创智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营销经理罗雪菱:没有工作经验就好比处于一种“空杯状态”,其心理与工作能力的可塑性很强,这样的员工在企业中虽不一定会一下子作出成绩,但自己培养起来的员工很容易接受企业的文化与理念,忠诚度非常高,抵触和逆反心理相对较少,这样的人对于企业后期是一笔财富,所以“80后”的年轻人求职时不要在看到需要工作经验的条件后就放弃这个岗位的竞争,也许尝试了就能获得成功。
昆明苏宁电器门店仓储杜主管:“80后”虽然在工作初期有些浮躁,但这个年龄层的人有激情、有斗志,心中的理想能转化成很高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从不把工作经验放在第一位考虑,而更注重求职者本身的素质修养以及行为表现,因为素质修养是他个人这20多年来的积淀所成,不易改变,但能力是可送到一线去培养的,所以我坚持人品优先、能力适度的选人原则。
人才市场:合理定位自身价值
昆明人才市场副主任辛继龙:“80后”在选择岗位时,结合自己的学历、学识、特长、性格等因素,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分析清楚自己能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根据社会的需要合理定位自身价值,增加求职的成功率,而不要鲁莽地看到哪个单位或哪个职业好就硬要上。“80后”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职业做个规划,不要走一步算一步,这样时间一长不仅会磨灭工作激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也难有太多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