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标准 广告投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人才测评 法律声明 隐私声明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网站首页 最新个人求职信息 最新企业招聘信息 求职攻略 企业免费注册 个人免费注册 最新公告 意见或建议 对创业说YES还是NO? - 玉溪人才招聘网 www.yxzp.net 联系电话:0877-8889990 专业正规的人才网站。


对创业说YES还是NO?
发表时间:2017/10/18    浏览 4813
 当我们真正开始探讨创业这件事的意义及其可行性时,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目标的创业型企业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如何在“冷经济”之中保持乐观和前进方向。从创业者身上,你可以发现创业是一件极其微观的事情,你做完100个假定问题后,没人能给出“你是否可以创业”的答案。

  在另一个维度,创业又是一个宏观的问题。每个人,包括成功的创业者如李彦宏、马云,都是时代的产物。不管是因为教育、环境、经历还是个性,不论是技术创新、实现个人价值还是追求高利润回报,每一个创业行为可能源于不同的需求,但也总能让我们找到共同点。当“创业”这两个字开始频繁出现,我们的关注点除了“我应该开始创业吗”,还有“我应该如何开始创业”。

  这个时代,对创业说YES还是NO

  经济滑坡、企业裁员,在如此世况下鼓励创业怎么听都觉得不合时宜。但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来看,此时开始创业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当然,前提是你已经考虑得足够全面了。让我们列出下边这样一张表,你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情况后面作个标记,看看现在的情况究竟对你有什么影响:

  伟大的企业往往都是在危机中诞生的,如我们熟悉的宝洁和通用电器是在1837年的经济恐慌期出现,而19世纪末的大衰退中诞生了IBM,通用汽车和福特在1907年的萧条中崛起,1929年大萧条时诞生了美国联合科技公司,1973年石油危机时出现了联邦快递。那么,当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降临,你难道不想亲手缔造一个伟大的帝国吗?

  危机更容易催生出伟大的公司,这绝不是巧合。经济学家熊彼特五十年前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将“创造”与“破坏”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就说明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不破坏很难谈创造,危机是对旧事物的破坏,也就孕育着对新事物的创造。

  在危机中,僵化的组织模式和行业形态受到挑战,并伴随着一批大公司的衰落,比如深受此次金融危机之害的雷曼兄弟公司和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国内,我们也能看到一些昔日明星企业的褪色,这就为创新性组织的出现留出了更广阔的空间。

  经济危机一般是生产过剩导致的,在消灭过剩产能过程中(伴着企业的倒闭),也需要创造出新的需求。这样,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就有了充分发挥的市场环境。如宝洁的清洁科技、通用的电器、福特的汽车、美国联合科技的飞机应用、IBM的个人电脑和微软的软件,都满足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新需求,也都发源于经济衰退期孕育的新科技萌芽。当然,衰退期中更容易诞生新技术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市场繁荣时会压抑技术创新(怕冲击既得的利益结构),而一旦危机来临,抓住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和服务创新,就能够开拓出崭新的事业。

  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危机爆发后,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租金成本都会出现下降,这意味着开创事业的门槛降低。所以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致力于创业的人来说也是百年一遇的机会。

  对于此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源,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它源自于全球经济的失衡。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对修补全球经济失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说,刺激内需将是未来长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贴近于中国市场、更了解中国老百姓消费需求的创新型企业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放眼未来,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红利已经消失,只有勇于创新、精耕细作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才能在竞争中胜出,甚至登上世界之巅。可以预言,未来三十年中国会出现一批令世界尊敬的优秀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起点很可能就在危机还未消散的当前。

  整个社会运行是由几个轮子推动的,包括政治、金融、产业、文化。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政府、银行还是媒体,在鼓励支持创业上达成了出奇的一致。

  从政府角度来看,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保增长、促就业。而中小企业是保证就业的基石,大企业富国、小企业富民,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扩大内需,必须鼓励创业型企业的大量涌现。从最近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为中小企业减轻税费等政策上,明显地可以感受到这种信号。

  如今政府所做的政策倾斜,更多的可以看成是对过去几年历史欠账的一种补偿。这次全球经济危机为经济结构转变提供了一个良机,鼓励创业成为最优的政策选择。

  银行一直以来因为 “抓大放小”而饱受诟病,不过在全球经济危机面前,银监会也出台多项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一些银行还推出了小额信用贷款来鼓励创业。在土地泡沫破裂的情况下,缺少土地抵押的中小企业贷款反倒会被银行看成是优质资产。鉴于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高,再配合宽松的货币环境,创业型企业或用不会再为资金饥渴而着急。

  媒体所营造的社会舆论长期以来都是支持创业型企业的,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对自主创新品牌的呼唤更显急迫。其实,只要割裂官商结合的纽带,避免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陷阱,以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经过艰苦创业、缔造世界一流的百年老店是完全有可能的。

  你所可能遭遇的不利局面

  虽然当前创业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但是,如果因此就对创业前景过于乐观,那明显是被梦想和激情冲昏了头脑,忽略了眼前严峻的现实。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创业的困难当然会更大。

  一、产能过剩问题没有解决,企业库存压力大,挤压新产品的市场空间。

  国外是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中国是经济问题波及金融市场。投资过热、消费不足的问题已经困扰中国经济多年,在危机的背景下更突显出来,目前还没有缓解的迹象。对于创业型企业来说,其产品的市场空间必然狭小,因为还有那么多同行业企业在消化库存。假如创业者拿不出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如何能够争得一席之地呢?

  二、危机即使降低了创业的成本,也是在通货紧缩的前提下。

  在危机中,尽管租金、人力的成本可能降低,但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有向下的压力。危机爆发以来,这种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这就是令人恐惧的通货紧缩。于是,我们看到各国政府拼命的印货币,结果又让石油等原材料的价格上升,“滞胀”的幽灵可能重现,企业成本增加。算来算去,对于弱小的创业型企业都不是好消息,除非在组织模式和体系上有更好的创新,让生产更有效率。

  三、尽管政府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创业型企业的政策,但执行的结果未必让能创业企业获益。

  “四万亿”、“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放松信贷—政府刺激经济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不要忘记,任何政策的执行可能因利益集团的左右而偏离初衷。这些经济刺激计划也许会让投资更加过热、落后的产能得不到淘汰、信贷资金更多的涌向国有垄断企业。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破坏”,前提就是通过经济衰退淘汰落后的旧模式,但政府拯救经济的所有政策却保护了落后,这就无法给新企业赢得空间。

找人找钱找模式

  文/Karin

  创业三件事—找人、找钱、找模式。三者居其一,创业可行;居其三,创业可行。

  我们在固定的组织体系里待得太久,以至于过分依赖传说中的组织结构,还对变化过分敏感、对未来充满假想。这让创业者更显两极分化:理想主义者或是典型的逐利者。

  我们见到的大多数创业者,在创业之初习惯“在无序的情况下凭感觉做事”—大部分的成功是通过深思熟虑、全面周全的计划才得以实现的,从混沌中脱颖而出是可能的,但不是有效的。

  回到“找人找钱找模式”的话题中来,创业,哪一个要素是最为核心的部分?是什么使得创业精神薪火相传?表面看来,是理想和追求,但我更愿意引用一个法国人的论述,他叫高登·雷丁:

  创业的本质有点像医学。你靠什么方式培养出一名医生?医学最重要的技能是诊断。如果你诊断失误,将会葬送一个人的生命。如果你不能做出适当的诊断,就不能成为一名医生—这是一种需要高度培养的技能。医学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技术,融合了天赋、兴趣还有技术,而且,你还要通过实践才能最终掌握它。

  创业也是一样的道理。除非一个人从实践中掌握了这种技巧,否则,无论他读过多少本书、定制了怎样精美的计划书亦或是有很好的起步条件,都毫无用处—你必须犯过错、并学会如何改正、避免将来再犯错。

  创业的学习其实很简单:理论理解的升华+现实生活的锤炼。找人找钱找模式也许重要,也许不重要,关键是“找自己”。

  我们将从下面的几位创业者及他们的公司中,看到一些在实践中学到的东西。

  作为企业家 你要传递哪些信息?

  文/王雪吟

  出镜人物:周杰

  Google中国前任CTO。2008年1月创建“浪淘金”。他的公司依靠一个简单的模式运营:在互联网上进行智能广告投放,然后吸引有实际需求的用户点击进入他的网站。网站作为中转可以直接为客户带来点击量、查询电话、甚至是订单。他的目标是依靠技术实现成为中国互联网广告的NO.1。

  “凡经济往下走的时候,其实是孕育着产业的一些变化,比如经济变冷,大家都倾向于追求效率或是新的方法和手段,会导致一些产业机会出现。往前看的话,2000年开始的经济不景气,正好是Google快速成长的时期;再之前是1992年美国经济衰退,导致了微软的崛起、个人电脑的普及。这一轮的经济的变化可能也会是一些公司的崛起机会。当然,你要能找到钱,个人还要有创业的意愿。就国内创业而言,我觉得现在正值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有很多机会不断冒出来,有很多行业整合的机会,非常适合一个创新公司成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什么时候上来可能都是好的时机,关键是方向选对。”

  互联网正在经历第几代变革?技术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技术的不断革新还是精准应用?全球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是否认为世界经济的未来就存于电脑中⋯⋯…

  作为浪淘金科技公司的CEO,周杰显然不准备满足关于大家对于这些问题的好奇心。他只是讲述了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商业模式。

  广告其实分两种: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品牌广告是传统的广告模式,的目的是让用户记住,企业追求的是长期回报;效果广告追求的是短期回报,能快速带回销售额。在美国,互联网的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是均分天下的,各占50%的市场份额。效果广告从2002年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到2008年已能够和传统品牌广告均分天下,6年时间规模增长了大约180亿。这正是浪淘金所看重的市场机会。

  不同于美国成熟的互联网发展环境、电子商务的用户、依靠点击直接进入到业务流并产生购买或其他消费行为,中国企业和用户都更习惯使用电话成为业务流的入口,依靠打入电话计算,让客户感受广告效果明显。于是,浪淘金的收费标准是以电话量为单位的,他们计算过同样订单量的前提下,他们所服务的企业投放效果广告的成本基本保持在品牌广告的1/5~1/3。在渐冷的经济环境中,这不失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这家公司找到了他们产品(效果广告)的买家(更在乎广告性价比的企业),有帮助客户创造收益的方法(智能广告投放),并已经取得了收效,创业的第一步还不错,对吧?

  但是,如周杰所说,以电话量计费这个主意并不是他们创造的,效果广告的模式也借鉴了美国的情况,甚至是他本人最引以为傲的技术实现,也是以他曾在Google做过的广告匹配、反欺诈平台的核心为雏形,只是不同领域的应用而已—如果我这样总结,你会觉得这是一家非常有潜质的创业公司么?

  答案多半是保守的,人们总是期待看到令人兴奋的东西。

  但如果论述的过程是这样的:

  Google给他机会学了足够多

  在外人看来,技术派创业最大的问题是不善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

  周杰的背后光环闪耀,清华、耶鲁、Google的“super star”级工程师、Google中国的创业元老⋯⋯名头背后的他语音轻柔、外表温和、透足了谦逊,除言语间难免流露的对于“技术出身”的自豪外,他已经是一个企业家了。他对自己以数学建模为基础形成的盈利模式有着很通俗的讲解方法;在Google所鼓励的内部创业机制中,他两次作为创始人把项目组从1个人扩建到30多人,有创建项目和团队管理的经验;他接受过系统的管理培训、不止一次经历从工程师向团队管理者的身份转换,他还经历了Google从400人发展到过两万人的壮大过程和管理体系再造;他是热情和精力旺盛的水瓶座,有冲劲、敢于创新的“橙色性格”,对团队的管理、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作为运营者职责有明确的认识,不论是被Google造就还是拥有创业特质而选择了Google,周杰在Google工作的五年里学到的绝不仅仅是最先进的技术,他在自己的创业团队中的贡献也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始人,而是那个会在各方面说“来,跟我上”的人。

  清楚自己企业的长短板所在

  效果广告的优势在于,很可能改变市场部的地位:原本花钱的部门可能因为广告模式的改变,转为可以赚钱的部门,因为广告带来直接的用户或是订单。如此新颖的观点,浪淘金需要通过有效地途径传递给客户。

  “我们虽然是一个销售型的公司,可是这个行业的销售难度并不是很大,因为客户很容易接受这种模式,但难度在真正准确的投放和让用户产生实际的兴奋点。”周杰总结,浪淘金的“优缺点非常分明”—优点是拥有世界上可能是最先进的技术、数学建模可以更准确地找到企业想要的客户;缺点是技术型的公司更喜欢实际,不擅概念包装,“比如我们的付费方式就是一种很实际的选择,客户不需要了解我们是怎么做的,只要看到我们带来的结果就好。”

  通过技术手段的实现,浪淘金将传统广告投放时的无效投放降至最低,“如果说广告目标受众的数量不变的话,我们做的事情是在剔除分母,使广告投放更有效”。从客户感受来讲,有效性可以提高三到五倍。通过这样的技术革新,浪淘金的客户已经涉及了18个收费行业,绝大多数是服务行业。

  周杰总结能否成功时,运用了木桶理论:“一家企业的长板决定了它在这个行业中能达到的高度,短板决定它能否生存。我们的长板肯定是技术优势,而短板目前是销售或称为包装不足,因此我们选择了现在的这种付费模式,客户也都是那些很务实的企业。”

  人很重要,团队精神很重要

  浪淘金的团队是Google创业“DNA”的部分复制。在所有的创业元素中,他最注重人的因素。目前的四位合作伙伴中,商务部的负责人是以前百度的创业元老,直销部的负责人来自于新京报的前广告总监,渠道和客服部的负责人则来自以前雅虎、3721的创业团队—他在选择伙伴时的要求很高,宁缺勿烂。

  周杰倡导的企业文化“敢想、直言、担当、奋斗”,其实是为了将创业精神的DNA复制到每一个进入浪淘金的人。他愿意接受志同道合的人与他并肩奋斗,更愿意看到在某个合适的时候,这些人带着创业的DNA去做一番自己的事业—这些跟Google的内部文化很相似,企业在招聘时就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创业理想的“橙色人”。周杰2002年从耶鲁毕业去硅谷,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人或机会自主创业,他说当时的计划是“在Google工作半年”,结果这家公司不但给他提供了内部创业的平台,还让他获得了可贵的经验。即使因为更高的梦想而离开,周杰也还是充满理想主义,希望复制一个“橙色团队”出来——Google不是第一个做搜索引擎的,却是做得最好的,团队的投入程度与效果的实现是分不开的。

  创业中的困难是什么?

  周杰的答案并不令人满意,他更倾向于化问题为动力。在他30年的人生里,大多时候都被外界当做天才对待,他的优秀可能难以复制,之前在职业上取得的成功,可以使他超越很多青年人创业的困扰,比如:初始资金、合作伙伴甚至是良性的宣传渠道。

  作为一个企业创立者或是一个准创业人,周杰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最值得学习的经验—乐观。这种性格的形成究竟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尚无从总结,但他时刻向企业内部传递这样的信息—充满理想和信心、目标远大、寻找真正志同道合的人、敢于担当成为“救火队员”,要做就做最好。
快速职业转型可能的“后遗症”

  文/鞠兵  出镜人物:杨石头

  “人一生中,包括事业周期,永远没有准备好的时候,都会有要面临的困难。在我过去的经历中这些磨难都有过,所以心理承受力并不是问题。草根出身的我在创业的历程中没有什么可以惧怕的。大不了回到草根,本来就不没有什么也就没有失去什么。而从内在原因看,内在的会有一种‘时间到了’的感觉,不必太在乎外部变化,该做就要做,不要任时间流逝。”

  “创业是颗种子,应该一直在心里。”2008年10月,杨石头心中的这颗种子终于发芽了。作为2008年北京奥组委官方执行顾问,石头接到了国际奥委会罗格主席颁发的金质颁奖函:“那时候我就觉得我人生的上半场结束了,下半场的剧本是什么?”

  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工体东门的阳光就已经洋洋洒洒的落在“智立方”门外矗立的企业logo上。“我不认为环境是个坏事情,但也不认为是个好机会。来了的只是波峰浪谷,只是看怎么去冲浪。” 面对寒冷,杨石头很是豁达,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干得很光荣,赔得很悲壮,最后回去做职业经理人。

  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杨石头一样豁达到可以陪得很悲壮?或是今天还是奥美北中国区集团事业发展总监兼奥美广告国内事业部副总经理,明天就可以去成立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这样快速的职业转型,很可能为你的创业留下“后遗症”。

  1.转型后遗症 强制时间分散

  症状:创业初期为前任工作收尾而分散时间和精力

  “我到2008年10月份才有了创业的想法。”去年11月,杨石头结束了在奥委会的兼职工作,在北师大做就职指导,然后辞掉了在奥美的职务。“我(辞职)对客户有一定的震动,没有给客户留足够的心理过渡空间。”去意已决的石头不但要同客户解释还要面对如何为老东家收场的局面,“最后达成的盟约就是客户不能跟奥美解约,而我免费配合这些项目的后续工作,谁也不用付给我钱。”

  从百万年薪的外企高管变成了月薪寥寥几千元、“最小大公司”的董事长,事业急转弯后,他没机会松口气:新公司刚刚起步,集结号带来了志同道合的伙伴和接踵而来的客户,他还要兼顾奥美的工作。

  虽然在人脉、资金、管理经验上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唯独时间最不“爱”他们。由于前一份工作影响面广,一封辞职信和几十天的工作交接是否可以完身而退?在创业初期身兼两职,是不少高管在转型创业中无法避免的后遗症。

  石头坦言,从高位直接转轨创业,会生出很多猜测、波澜、好奇、传言,这些都是正常的,足球场上是用脚说话的,你把公司做好了,这些东西就没人提了。

  2.转型后遗症 新老板实习期

  症状:不懂管理,不会取舍

  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转变不仅仅停留在股权、头衔抑或是地位,而是工作本质的大转弯。很多缺乏管理应验的创业者更是需要一段时间完成作为老板的“实习期”,在磕磕绊绊的发展路上学会管理。中国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在早年美国创业期间也经历了这个“新老板的实习期”。

  1992年10月,唐骏注册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名为“美国双鹰软件公司”。公司最初的三名雇员,都是唐骏的朋友。后来公司发展到二十几名员工,但核心技术团队还是这三个人。公司内部事务全是唐骏一个人拍板,虽然他也在公司内设立了经理,但当时的他根本就不听别人的,是一个典型的民营企业小老板。多年后,他总结,实际上个人魅力可以管理企业的最大上限也就是200~300名员工。当公司变大的时候,必须通过架构式的管理,企业才能有可扩展性。

  3.转型后遗症 伪创业心态

  症状:重方法轻心态,看不清自己的根本任务

  杨石头提过,自己迟迟没有创业就是在工作的时候“思维中毒”—人脑是不能杀毒的。刚入行的时候,大家很容易将工作观当做人生观。要知道,彻底转变身份易、完全转变多年的人生观难。这会直接导致面对事业发展中产生的责任态度不稳,留恋辉煌历史,心态无法归零等“伪创业心态”。

  要拜托人家买产品就必须放低姿态。佳能的小泽秀树说:“刚开始的那个时候,我的抵抗感非常强,但后来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要‘高志低姿’,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很高的目标,很高的志向,但是心态应该是低的,是平和的。这样人家才会去买你的产品。”

  创业路上无法回避各种考验,把握准确的心态才可以在这场“过关游戏”中掌握正确的方向。调整心态,抛弃对过去辉煌成就的留恋,为自己的大脑“杀毒”吧。
创业与媒体报道完全两回事

  文/宋慧敏

  出镜人物:徐志勇 朱希铎

  先后历经8次创业。花甲之年创建了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咨询公司,致力于企业创业学、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现代企业系统控制力的研究。在他看来,无论目前公司启动规模多大,未来都不会缺少大手笔!

  “实际问题是,创业是个动词!”昊海菁华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志勇不无调侃地说道,“当你实际创业后,你会发现和媒体报道的完全不一样!”

  到底真实的创业是怎样的?当你准备创业时,那些媒体报道曾经灌输给我们的直观概念经验,都要好好清理一下了!

  媒体误导1:找项目,不愁!

  先后任职四通分公司总经理、中关村软件公司职务、日本松下电工(中国区)总裁,现为华志泰欧企业管理顾问公司总裁的朱希铎,从职业经理人到自己创业,先后经历过8次创业。

  “从我的经验看来,在创业初进行项目选择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要防止机会误导!不要光看到目前市场上什么最有可能赚钱,什么项目在市场上是最有机会的,就上马干!”朱希铎谈道,“以我40多年的管理经验观察来看,多数创业者都会在机会激励下失败,仅有少数成功。”

  媒体误导2:有好的商业计划书,就能融到钱!

  随着近几年风险投资业在国内的发展,创业的资金支持多数人都能想到融资。否则就是做小本生意的,创业这么高深的词儿还够格享用。看看媒体报道就知道,据说当年MYSEE创始人高燃,先曾拿着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在电梯“堵”过杨致远,后赢来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的100万投资。更有媒体报道,风投们无不在抱怨手里大把的钱都不知道投到哪里!

  徐志勇回国创业初,拿着手中的商业计划书,经常参加一些风投们出现的各大论坛,甚至给各个投资公司打电话谈项目。“我拟定了四五份商业计划书,实践起来才发现远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风投们根本就不会理睬你!”说这话时,徐志勇觉得自己当时有些幼稚,“后来,还是靠朋友关系,找到了天使投资人!当然商业计划书肯定还是不能少。”多次论证后,2007年3月,徐志勇从天使投资人处得到了100万作为启动资金。如今,公司已经逐渐实现盈利。

  “要想从风险投资机构融到钱,必须要等到公司运营状态比较好,实现盈利,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兼任北京大学校友会互联网俱乐部会员部长的徐志勇,从很多校友创业者们的经历中,感悟融资已经不是那个有计划书就能拿到钱的年代了。

  财客在线创始人田克山更是自己掏腰包、加上从亲戚朋友们那里借到的30万作为启动资金。现在他频频在各大媒体上出镜,到处演说着自己的项目,扩大知名度的同时,只为能够获得天使投资们的青睐。田克山解释:“因为在创业初期,想融到资唯一的希望就是找到天使投资人。”

  媒体误导3:合伙人一定要找自己人!

  说到创业初期的团队组建,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家族企业,希望集团的刘氏四兄弟,谷歌的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是同窗;还有携程最初的创业团队⋯⋯于是,有创业打算的年轻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周围的人谁能和自己共搭一班车。

  然而事实是:创业不成也许朋友都做不了!中易安房地产担保的总经理徐志东对此深有体会。“在创业项目启动初期,熟人一起做事,发挥的效力可能更大。彼此都很了解,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做事,发挥各自的长处、集合优势。不过,公司开始运营后,矛盾就会暴露出来。”徐志东身上有过亲身经历,“2002年,我和几个朋友曾经创办过一个类似文化传媒公司。起初,就是一位朋友这方面的很多资源优势,其他人也都各有所长。那个项目运营得很好,也盈利了。但最终就是因为组织架构,大家只好散了!”

  从国外归来得徐志勇,在选择创业合伙人时,反而要简单的多。“通过网络招聘了,当然有些也是朋友介绍的。之前大家都不熟悉,只是基于创业项目的理念认同走到一起。”对于薪酬问题,徐志勇早有考虑,“我建立了一套科学而合理的股份机制,将大家的利益都绑定在一起。当然,前提已经明确了的,因为大家对彼此都很认同才能走在一起。可能这种关系,要比熟人创业更便于管理!”

  诚如冯仑在《野蛮生长》中写道的,一个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去掉熟人化是一定要执行的。

  媒体误导4:“海龟”创业更具优势

  从国内商界的诸多名人中,邓中翰、李彦宏、张朝阳、沈南鹏、俞渝、张兰、张欣等等,创业前都有着海外留学背景经历。透过媒体报道,我们发现,这些人往往都是将国外的前沿项目抑或经营模式引入国内。吸收中外精华后的爆发力、影响力自然要大很多。

  创业前要先出国么?

  “创业阶段,是没有周末的!”第一次与徐志勇短暂的电话联系中,这句话深深地印在笔者心中—“海龟”与“土鳖”在创业的辛苦度上并无差别。

  要说真正的优势,徐志勇想了半天:“好像目前就一条,国家为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很多创业科技园都会为留学创业者提供一部分资金支持!我注册公司时,就得到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10万元的资金投入。”相比自己的大学同学—华人英才网创始人杨勇,徐志勇反而觉得自己会有很多劣势,“北大读书时,杨勇成绩很好,毕业时更获得了斯坦福的入学机会。不过他选择了留国内创业!辛苦自然可以想象,但这几年他在国内积累的人脉资源、公司发展经验,是我们在留学过程中无法比及的。”

  媒体误导5:风投青睐反复失败的经历

  据说,硅谷的风险投资人,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往往更偏爱那些有着三四次创业失败经历的创始人。

  然而,有着8次创业经历,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朱希铎却认为,任何平台都是积累管理经验的资源,不论失败与否。“担任职业经理人和现在自己创业,从运作公司的模式上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在管理上,各类公司管理都是相通的。”朱希铎总结他的创业经验时,说:“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要想变成真正的强者,肯定要经历一番波折。没有不经历过失败的成功人生,企业同样如此!”

  “无论是在四通、中关村科技,还是后来的松下电机,其间遇到的阻力、困难,甚至实施过程中的不顺利,可以说一切想到、想不到的挫折都经历过。但回顾的过程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你会发现最有价值的经验都是基于这样丰富的经历。金领在选择创业过程中,无论启动的资金规模如何,大多数人的着眼点都会很高!毕竟曾经的经历和经验资源积累,都会让你有勇气、有信心进行大手笔运作模式!”朱希铎谈道,“不过创业过程中,保持平常心很重要。放下名和利的包袱,保持自己的兴趣点,平心静气地做事,创业都更实际!”
 如何开始创业这件事?

  文/张志峰

  创业的6重悖论

  对于还没有尝试过创业的人来说,谈到创业往往带着既兴奋又恐惧的心情—“创业肯定很过瘾,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不过我不适合创业,我受不了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于是,我们经常听到一些职场中人一面抱怨当前的工作,一面大谈创业规划,却迟迟没有行动。创业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没尝试过的人当然无法体验个中滋味,尝试过的人又各有各的感受。创业活动本身就充满了悖论,如果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待创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创业是一种冒险,却又是最安全的

  人一旦开始创业,就失去了稳固的收入来源,要独自面对难以预测的市场风险。何况在创业初期,无论是从资金、客户、人力上来说,都处在极不稳定的状态。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从结果来看,创业一旦成功取得的收益会是数千倍、数万倍,本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创业自然会被认为是高风险的投资理财行为。

  不过,仅仅看到创业的风险而不敢尝试更不足取。创业有风险,难道职场就没有风险了吗?投资就没有风险了吗?如果人到40岁的时候,失去了职场竞争力,那不是更危险的事?投资也是“七亏二平一赚”,只有10%的可能获利,这难道不是高风险吗?

  创业表面上来看有风险,但创业过程中积累的能力、经验以及市场感觉都能让人受益终生,创过业的人假如重回打工位置一般也能做得很好。这样看来,创业反倒是最安全的。因为直面过残酷市场环境的考验,一般的风险已经不在话下了。当然,如果创业失败者既失去了金钱、又失去了斗志,那确实是很可悲的。

  2.创业需要规划,但不能囿于规划

  创业既然属于广义的理财范畴,必然也是与人生规划联系在一起。何时创业?做什么?怎么做?在创业开始之前一般都有个大致的规划,我们也很赞同“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能事先把模式、客户、市场、利润都大致圈定个范围当然是最好的。不过创业既然是要开创新的事业,就无法做到按部就班,这是与其他的理财活动(比如定投基金)非常重要的差别。

  创业最忌讳的就是先设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然后在执行过程中不顾现实情况,一味的朝这个目标前进却不知变通,甚至连生存都保证不了,到最后还怨天尤人。

  对创业者有三句忠告:说了就要做、做了就要坚持下去,还有一句最重要就是先保证自己还活着。创业者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很大,即使有再好的创意、再缜密的思维,也不可能规划出整个创业过程,所以能随时的积极应对变化和挑战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

  3.创业是勇敢者的游戏,成功则属于谨小慎微的人

  谁都不会否认创业需要勇气、激情,毕竟要独自面对无法预知的市场风险。但“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对于创业这种勇敢者的游戏,最后的赢家往往是谨小慎微的人。创业最容易失败的时候不是在起步之初,大多数人在创业之初的时候都有一定的资金、渠道、客户储备,所以立刻夭折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事业发展或者原地踏步,就面临着两种风险:一种是盲目扩张,而管理、服务跟不上,导致资金链越来越紧张;一种是安于现状,脚步跟不上市场变化,最终被市场淘汰。这两种风险都源于缺乏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不够谨慎、有勇而无谋。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形容自己日常的状态是如履薄冰,比尔·盖茨曾一度强调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看来谨小慎微与勇于尝试共同融合在创业者的基因里。

  4.创业是因为不愿打工,打不好工的人也创不好业

  有些人选择创业的原因是想摆脱办公室的束缚,不再受制于人。创业确实可以赢得一定的自由空间,不过如果将此作为创业的首要目标,那就谬之千里了。创业者看似自由,实则最不自由。他要替客户着想、为员工负责、受市场制约、甚至看投资人脸色,告别了朝九晚五的枯燥生活,却陷入时刻殚精竭虑的状态。所以说,创业者虽然不再为老板打工,但时时在为市场、客户、员工打工。如果你不是一个好的打工者,或者说在曾经的职业生涯中没有过成功的经历,在职场中缺乏老板思维,那么也很难成功创业。

  当然,也有那种没经过职场锤炼而成功创业的故事,但这样的人也绝不会自由散漫,而是身负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正如一句话所说:自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独自承担命运的作弄,不愿承担责任的人是无法享受到真正的自由的。

  5.创业者需要创意,但更多的是模仿

  创业就是要发现人们还未满足的需求,然后组织各种资源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来占领市场。显然,人们的吃穿住行这些基本生活需求都已经充分满足,创业者或者挖掘、创造新的细分市场需求,或者通过组织模式创新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戴尔通过颠覆传统的电脑销售方式而异军突起,如家通过打造连锁经济型酒店在本已竞争激烈的酒店行业占据一席之地,这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不要求该行业的全新性,但其体系、组织必须是全新的。

  创新并不排斥模仿,很多创新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微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别人的创新成果。百度也是模仿谷歌,但它根据中国本土市场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反过来在本土超越了谷歌。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哪怕最初的创意是从别人那里借用的,只要最后能成功就算胜利者,当然也必须尊重知识产权。

  在创业者中,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先驱成为先烈,这说明创业不是只凭创意就行,还需要综合的能力甚至包括运气。而创业者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就是学习能力,不会学习就不会模仿,更无法创新。

  6.创业者与其说是干一番事业,不如说是选择一种生活

  创业是为什么—自由?财富?声望?都对也都不对。前面已经说过,创业者未必如一些人想象中的自由。对于财富和声望,不创业的人也可以得到,还不用承担那么大的风险。这个问题必须得想清楚,否则就很容易在创业的道路上放弃,而放弃是比失败更可怕的东西。

  创业当然是在做一番事业,但如果只是为了实现一个遥远的、功利性的目标就会觉得太苦、太累、不值得。一旦把创业看做是种生活状态:品味失败的苦涩、体验成功的喜悦、做自己爱做的事、每天都面对新的挑战、时而也忍受着孤独与寂寞,那么就会享受整个创业的过程。

  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享受在路上的感觉。所以说,创业不适合所有的人。


【关闭窗口】


收费标准 | 广告投放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测评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本站信息均由求职者、招聘者自由发布,本网站不承担因为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营业执照: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30402799883384T

★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云)人服证字[2019]第0402000213号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滇B2-20230186

Copyright © 2005-2021 yxzp.net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红塔区气象路22号—滇中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大厅
人才招聘网电话:手机:13308890967 0877-8889990 网站在线客服QQ,点击即可交谈 人才招聘网QQ:2242706723 微信:yxzp01

本网站之所有招聘信息及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